人物简介
1957年出生于北京,后在昌平农村劳动,1979年入全国总文工团话剧团从事舞台剧表演。1985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盛夏和她的未婚夫》。真正给葛优带来星运的是1988年由王朔小说改编的影片《顽主》,他的外型与表演都恰合了王朔笔下那种“冷面热心”幽默成性的小人物,他扮演的银幕形象显得轻松、到位,获当年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提名。从此,葛优星运亨通。以他的喜剧最为出名,以正剧奠定他在影坛的地位。
1989年,藤文骥的《黄河谣》,葛优演来有声有色。接着,葛优又在黄健中的《过年》中饰演好色委琐又假正经的大姐夫,赢得了“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1993年陈凯歌的影片《霸王别姬》中又有葛优精彩的表演。扮演当代生活中喜剧式的小人物,对葛优而言更是驾轻就熟。他出演的《马路骑士》、《喜剧明星》、《离婚大战》、《上一当》、《消失的女人》、《大撒把》和《父子婚事》等都成为大受观众欢迎的卖座片。值得一提的是在夏刚1992年执导的《大撒把》中,完美地体现了影片的风格。他因此片荣膺金鸡奖影帝桂冠。而张艺谋《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则为葛优打开了一个表演上的新天地。这一人物不仅时间跨度长,表演幅度大,更重要的是张艺谋要求葛优改变戏路,改变在观众中已形成的冷面形象。《活着》里的福贵大哭大笑,大悲大喜,葛优时时出彩地演出了一场人生悲喜剧。他也因此而成为1993年的戛纳影帝。
1996年他与姜文联合主演了周晓文执导的大投资影片《秦颂》,饰演悲剧音乐家高渐离。1997年,葛优应香港著名女导演许鞍华之邀请,主演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影片《半生缘》。葛优以其良好的悟性,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表演张驰有致,以大量的平淡衬托瞬间的精彩,令人物形象既贴近生活又不乏味,并使内在的幽默感成为保持人物张力的有效手段。而他的秃头和‘不雅’,于平凡中显出不凡。他主演的冯小刚的《甲方乙方》获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之后,他成为冯小刚电影不可或缺的主角,接连拍摄了贺岁片《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以及冯小刚的非贺岁巨作《夜宴》,08年,葛优与冯小刚再次联手,与美女舒淇合作贺岁新作《非诚勿扰》,票房喜人。2009年葛优新作是与林熙蕾合作的《气喘吁吁》。
星路历程
1985 那些年大明星跑龙套的日子
葛优25岁时,进入全国总工会文工团,成为话剧演员。1985年葛优偶然被选中拍摄了第一部影片《盛夏和她的未婚夫》,在片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正式进入影视圈。
1988 真正走上演艺之路
真正给葛优带来星运的是1988年由王朔小说改编的影片《顽主》,他的外型与表演都恰合了王朔笔下那种“冷面热心”幽默成性的小人物,他扮演的银幕形象显得轻松、到位,获当年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提名。从此,葛优星运亨通。以他的喜剧最为出名,以正剧奠定他在影坛的地位。
1992 助其成为最有观众缘的大明星
1992年,葛优参演由北京电视台推出的电视系列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片中他饰演的有点痞气的李冬宝一角,人长得不够帅,正直善良,想法前卫。这部剧另其知名度提升,使成了家喻户晓、最有观众缘的大明星。他亦凭借此片获得第1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
首摘金鸡奖影帝桂冠
葛优在夏刚1992年执导的《大撒把》中,使自己的表演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主人公顾颜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等把握准确到位,完美地体现了影片的风格。他也因此片荣膺金鸡奖影帝桂冠。
1994 夺得华人首位戛纳最佳男主角的影帝桂冠
张艺谋《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则为葛优打开了一个表演上的新天地。这一人物不仅时间跨度长,表演幅度大,更重要的是张艺谋要求葛优改变戏路,改变在观众中已形成的冷面形象。《活着》里的福贵大哭大笑,大悲大喜,葛优时时出彩地演出了一场人生悲喜剧。他也因此而成为1993年的戛纳影帝。
1997 出演盟“冯氏贺岁片”成为幽默代名词
《甲方乙方》是冯小刚与葛优合作的第一部贺岁电影,片中葛优饰演帮助顾客实现梦想的姚远一角,他的一举一动,连眼神和表情都透着幽默,《甲方乙方》投资600万元人民币,最终获得了3600万的票房。姚远这个角色也让葛优获得“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1998 葛优、冯小刚票房保证最佳拍档
《甲方乙方》之后,葛优成为冯小刚电影不可或缺的主角,接连拍摄了贺岁片《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以及冯小刚的非贺岁巨作《夜宴》,葛优就成了冯小刚电影票房保证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