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1939年,科波拉出生于美国底特律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其父是位音乐指挥家兼作曲家。科波拉童年时就混迹于剧院后台,还经常偷看父亲的演出。17岁时,他进入了霍夫斯特拉学院戏剧系。毕业后他进入加州电影学院专攻电影,其间,他为导演罗杰;科曼的摄制组担任打杂工。
毕业后他开始做编剧,但一开始他的作品往往被贬低,直到1970年,他因《巴顿将军》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时,他才得到承认。
此后,他转做导演。1972年,他执导的《教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1974年,他执导的《对话》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以及奥斯卡的最佳摄影和最佳原创剧本两个奖项;同年,他还导演了《教父2》,赢得了奥斯卡六项大奖。
这几部影片成功后,1979年,科波拉着手拍摄《现代启示录》,这部巨作耗资3600万美元,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而且上映后评论界一片死寂,观众也没有表现出他期望的热情,在奥斯卡上毫无作为,这使得他遭受了重大打击。
为挽回损失,他接连拍摄了《心上人》、《斗鱼》等影片,但都反响平平,八十年代的科波拉因此一蹶不振。但1990年的《教父3》挽救了他的事业。之后的《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1992)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也取得了成功。
1996年,科波拉一改老路,拍摄了一部内蕴悲凉的喜剧片《家有杰克》。对该片的执导使他回想起了自己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被隔离的孤独与恐惧感,这也使他在导演该片时更能融入自己的深切体会。影片以喜剧形式向人们阐述了珍惜光阴的生活理旨,受到了公众的一致好评。
星路历程
1970首获承认;科波拉凭《巴顿将军》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终于得到承认。此前身为编剧的他一直不如意,其作品经常被贬低。
经典教父;《教父》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令科波拉名声大噪。该片表现了美国黑手党的活动与美国政界、司法界的关系,而且还从同情的视角去表现了这些黑社会人物的“人性”。
续写辉煌
《教父》之后,科波拉乘胜追击,导演了《教父2》,该片又当之无愧地赢得了当年奥斯卡六项大奖。使得科波拉更上一层楼,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和商业成就。
巧妙渲染;在《对话》中,他十分巧妙地在影片中渲染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了美国公众当时出现的对美国政治和社会的那种惶惶不安情绪。影片广受好评。
遭受重创;他在《现代启示录》中试图用哲学的观点来叙述战争如何使人异化的问题。但该片在评论界、观众心中和奥斯卡都失败了,这对欠下重债的科波拉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后来该片才被奉为经典。
一蹶不振;为挽回《现代启示录》造成的损失,八十年代科波拉接连拍摄了《心上人》、《斗鱼》等诸多影片,但大多反映平平,近乎失败。科波拉因此而几乎一蹶不振。
东山再起;在经历了80年代的一蹶不振后,科波拉凭借《教父3》挽救了自己的事业。该片也成为教父系列的终结篇。科波拉为电影史贡献了经典的三部曲。